“大干快上”顯隱憂 行業協會建言“總量控制”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6月9日上午,在海螺集團國際會議中心五樓宴會廳的主席臺上,中國建材聯合會會長張人為當著全國排名前14位的水泥企業老總們的面,直接發出了警示:要防止局部區域的水泥產能過剩!
去年,浙江水泥企業就因為產能過剩、水泥價持續低迷等困擾,集體停產了58天。5月28日,該地區的水泥企業再次聯合“歇業”12天。
張人為是在“水泥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暨應對金融危機保增長——海螺論壇”上作出上述呼吁的。這一判斷得到了在場海螺集團總裁郭文叁、中材集團董事長譚仲明、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等多個公司老總的認同。
產能增長過快
不可否認的是,在金融危機期間,大部分公司遭遇重創,水泥產業卻因為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帶來的眾多基建項目而受益。
張人為給出的數據稱,今年1~4月全國水泥產量4.29億噸,同比大增10.2%,其中4月份同比就上升了10.8%,是自去年8月份以來,增長率最高的一個月。
而且,4月份我國的水泥出廠價為每噸283元,環比上升了0.6元,也是自去年10月以來水泥價格的首次回升。
但行業的產能建設也存在“大干快上”的隱憂。
1~4月水泥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110%,不僅遠遠超過產量增速,而且與其他行業新建項目的普遍停建、緩建形成鮮明對比。北京金隅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蔣衛平就表示,2009年我國的干法熟料產能將達到9.98億噸,折合水泥產能14億噸以上,總量已基本滿足市場需求。
冀東水泥集團總經理于九洲測算,這兩年的新增產能很可能有4億噸之多。
“我們一定要注意產能總量的調控。”張人為在昨日中午接受CBN專訪時透露,現在“浙江現象”已被高度關注。
浙江省目前由88條新型干法線,實際熟料產能8400萬噸,水泥產能1.6億噸,而需求量約為1億噸,嚴重供過于求。
“經過7年發展,除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個別地區尚有部分水泥市場空間外,基本處于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態勢。”張人為對未來的水泥行業局勢表示擔心。
建言“總量控制”
即便是在競爭不激烈的西部地區,也存在過熱的可能。
上周,重慶、四川等地的水泥價格開始下跌。四川在5月一個月內主流水泥價格就下滑了三次,總計跌掉100元。
“災后重建時,我很快就趕到了四川,但我們觀察下來涌入四川的企業很多,我們還是決定緩一緩,不去投資。”中材集團董事長譚仲明告訴記者。
祁連山董事長楊皓也用了“非常擔憂”四個字來形容自己的主戰場——甘肅、青海水泥產能過剩的可能。
“現在甘肅、青海兩地已有2600萬噸的產能,在建擬建水泥產線19條,產能2700萬噸。這部分產能如全部釋放并淘汰1000萬噸,總產能就是4300萬噸;按照年均15%的增速測算,兩三年后甘青水泥需求就在3000萬噸,屆時產能過剩將超過30%。”
張人為表示,為解決局部地區水泥供求失衡等問題,聯合會近期專門向發改委、工信部匯報行業現狀并提出了相關建議。“我們希望各地區能夠制定水泥的發展規劃,并據此核準項目,調控好總量。而且也要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
他對記者說,目前水泥新建產線的核準權在省級主管部門手里,但各省未必對每個行業都有透徹的了解,“國家應對此進行指導。比如在四川,重災區、成都周邊未來數年內各應建多少生產線合適,都要有規劃。”
此外,大企業也要積極收購現有中小企業。“國內現存居然有5500多家企業(2000多家為粉磨站),平均規模不過40萬噸。這種狀態下毫無疑問大企業要走收購現有存量企業這條路。”
淘汰多余產能也是一個重要的辦法。2001年以來,我國已經淘汰了2.6億噸的水泥產能,僅2008年就淘汰了6000萬噸。如果把新增產能與淘汰相抵,對保持水泥產量的勻速增長有很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