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國家隊”調整,“60強”誰上誰下?
60強名單醞釀變化
在4月初舉行的中國國際水泥峰會上,中國水泥協會相關負責人向媒體透露,國家重點扶持的60家水泥企業名單很快將作出調整。
“60強”的正式名稱是“60戶國家重點支持的大型水泥企業(集團)”。由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以“發改運行〔2006〕3001號”文件形式,于2006年12月31日正式公布。
國家公布水泥“60強”企業名單,其意圖是“在結構調整工作中更好地體現突出重點、有保有壓、區別對待、扶優限劣的政策”。而由選拔“60強”的過程,則是“經由省級發改委和經貿委等部門推薦、行業協會組織評審、綜合平衡”,而最后確立的。
進入“全國水泥60強”,當時有四個主要標準:1、總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水泥工業發展規劃布局;2、生產工藝主體為新型干法,企業規模較大,區域市場調控能力較強,經營業績優良,發展前景好;3、依法經營并有較強社會責任感的大型企業(集團);4、有利于鼓勵這些大型水泥企業兼并、重組、聯合,迅速提高生產集中度,優化資源配置,帶動水泥行業結構調整。
由此標準可以看出,能夠進入“60強”名單的企業,都是行業中實力強大的知名企業。
對進入“60強”的水泥企業,文件明確規定:“在開展項目投資、重組兼并時,有關方面應在項目核準、土地審批、信貸投放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
“60強”在中國水泥行業,既是一種榮譽,又可獲得政府、銀行支持,因此在行業中有著很大的影響。據說水泥企業融資,銀行首先要問就是“是不是60強”。
當時公布的60強企業名單,分為“全國性大型水泥企業”和“區域性大型水泥企業”兩種。全國性大型水泥企業共12家,依次為海螺、山水、三獅、華新、冀東、中聯、亞泰、中材、金隅、天瑞、紅獅、祁連山。其余48家為區域性大型水泥企業,基本上都是各省區水泥行業的排頭兵。
2005年,進入“60強”的企業占全國水泥總能力26%,占全國新型干法水泥能力70%,占全國水泥企業總資產的38%、主營業務收入的34%、利潤總額的58%。而到2008年,“60強”企業水泥產量已占到全國水泥總產量的30.5%,其中僅“12強”就占全國水泥總產量的18.6%。
據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介紹,國家重點支持的“60強”水泥企業,從重組聯合、提高生產集中度、科技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淘汰落后產能、節能減排等各個方面,確實起到了帶動水泥行業結構調整的巨大作用。
兩年來,由于“60強”中已有16家企業經過聯合重組,并入了大型集團。60戶以外也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發展迅速,規模擴大,從中型企業成長大型企業乃至區域龍頭企業。另外,原在“60強”名單中的少數企業,由于經營不善等諸多原因,企業下滑嚴重,已經不具備國家重點支持條件,應該予以淘汰。因此,對“60強”企業進行調整已是勢在必行。
新60強標準更加明確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近日在一次行業重要會議上表示,新增加的60強企業,主要看重組聯合的可能性,即看下一步在行業的兼并重組中能夠起什么作用,能不能起作用。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企業的實力是一個方面,有沒有兼并重組的能力、能不能在行業結構調整中發揮作用更為重要。應該說,這個新的標準,彰顯了行業主管部門乃至國家部委對于加強產業結構調整的決心。
時隔兩年,中國水泥行業發生了很大變化,不但新型干法水泥發展迅猛,行業重組也獲得重大進展。在這兩年中,“60強”企業有16家通過重組進入了大型水泥集團,已經不作為獨立企業存在,自然要從“60強”名單中剔除。而在“60強”以外,有一些企業成長迅速,規模壯大,成為了新的區域龍頭企業。
據孔祥忠介紹,這次調整“60強”名單,在一定有新企業加入的同時,不排除有淘汰名單中原有企業的可能。其淘汰標準,主要參考企業的成長性,在這兩年中產能擴張未見明顯起色的企業,將很有可能落選新名單。
“60強”新名單到底誰上誰下呢?據筆者了解,“下”的應當屬于少數,如當時在60強中排名第43位秦嶺水泥,以其目前的經營狀況、高達的94%資產負債率和持續下滑態勢,又重組無望,恐怕難逃被“國家隊”淘汰的厄運。而哪些企業將登上“60強”新名單,這個就很有些懸念。
根據國家產業發展規劃,到2010年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前10位企業生產集中度達到30%,前50家企業生產集中度達到50%。然而從目前來看,除了總產量集中度指標有所突破外,生產集中度的提高還很不理想,遠未達到預期目標,中國水泥的行業結構調整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因此對新進入60強企業的要求更高,標準更嚴。
新的調整名單據說要到8月份才能公布,相關工作正在緊張進行,而有志于加入“國家隊”的企業一定也在緊鑼密鼓的準備申報。
“60強”新名單誰上誰下?
崛起于2007年的“南方水泥”,毫無疑問將是新加入“60強”甚至“12強”的首選。
南方水泥是中建材集團成功打造中聯水泥之后,在水泥行業的另一個大動作。其“聯合重組”模式甫經亮相,即在江浙一帶掀起浪潮,以“敢為天下先”著稱浙江的水泥企業,爭相加盟這個從天而降的“中央軍”,使南方水泥在短短一年時間內,跨越幾省,把數十家大中型水泥企業收入囊中,一躍成為國內新興大型水泥集團企業。
數據顯示,到2008年底,南方水泥年產水泥熟料產能已達5747萬噸,位列海螺之后,在中國水泥行業排名第二。且其發展勢頭并未止步,產能還有沖高的可能。
中建材旗下正在崛起的另一諸侯“北方水泥”,也是進入“60強”的有力競爭者。北方水泥雖然今年3月才宣告成立,但中建材醞釀已久,決心極大,目標是覆蓋東北和內蒙市場,力爭三年內使水泥產能達到5000萬噸,使“北方水泥”則成為一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強的中大型水泥公司。
北方水泥成立后,立即兼并了年產能465萬噸的烏蘭水泥,而作為股東之一的遼寧金剛水泥也擁有產能434萬噸,二者相加,年水泥產能已經達到近千萬噸。而據業內傳聞,擁有409萬噸產能的蒙西水泥和分別擁有387萬噸和200萬噸產能的金圓控股、佳木斯鴻基已有加盟北方水泥意圖。可以預見,以中建材的雄厚實力與運作能力,在北方地區翻版一個“南方水泥”并非難事。“北方水泥”進入60強應在意料之中。
筆者注意到,短短兩年間,中國水泥企業確實變化較大。2006年年底的“全國性大型水泥企業”排名依次為海螺、山水、三獅、華新、冀東、中聯、亞泰、中材、金隅、天瑞、紅獅、祁連山。而到2008年底,按產能計算的前12家企業排名,已變成了海螺、南方水泥、中聯水泥、臺灣水泥、冀東、山水、華新、中材、天瑞、紅獅、拉法基、亞洲水泥。不僅僅是排序有變化,而且有一些企業已被擠出了第一梯隊。
由此看來,新的“60強”名單中,“全國性大型水泥企業”的12強也將會有不小的變化。
有消息稱,名列2008年產能排名第12位亞洲水泥(年產能1429萬噸)和峨勝水泥(年產能418萬噸),完全有可能進入“區域性大型水泥企業”行列。他們的鮮明特點,是“近年來發展迅速”,而且具有行業重組能力。
現在進入“60強”的意義有多大?
雖然說“60戶國家重點支持的大型水泥企業(集團),2007年以來得到了政府在項目核準、土地征用、貸款資金方面的有力支持”,但也有業內人士并不十分認可。一個大型水泥企業負責人就曾告訴筆者:“其實進不進60強已經不重要了,進去了也得不到多少支持”。
此話聽起來讓人有些訝異,細想想也頗有道理。
所謂“國家重點支持的大型水泥企業”,得到的實惠卻并不多。拿“項目核準、土地征用”來說,這是地方政府的權限范圍。其中項目核準在省級廳局,并且是多頭審批。土地征用卻在地市甚至縣一級政府。因為政績考核因素,政府擁有巨大的招商引資沖動,對水泥這樣動輒投資幾億、十幾億的大項目永遠都熱烈歡迎。特別是地方政府,更是千方百計拉攏投資者,唯恐花落別家。因此,在近年水泥產業高速發展進程中,項目審批很少成為問題。
筆者曾在行業會議上與一個負責水泥項目審批部門官員交談,在談到這個區域水泥產能可能過剩問題時,他認為告誡別人不要再來投資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在新型干法水泥比重還不高的情況下,就是要大量上馬新型干法窯。同時,因為批了的項目不能保證都能上,老去考慮已經批了多少沒有意義,因此就必須不停的批。
各個地方政府對項目的熱情更是高漲,牽涉到GDP增長,直接關系政績工程和地方收入,想沒有積極性都難。至于具體到項目征地、拆遷、交通、水電等等事務,往往一路綠燈放行,大開方便之門,根本不需要依靠國家政策規定來支持。
銀行信貸支持似乎更不成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的“嫌貧愛富”是出了名的。投資新型干法水泥的企業一般都很有實力,而水泥行業的整體態勢和贏利狀況又十分理想,支持起來自然毫無滯阻,很少聽說有新干法水泥項目得不到金融支持的。另外,除少數幾個全國特大型水泥集團直接從幾大銀行總行獲得授信額度外,大多數水泥項目都是從各地分行、支行獲取支持,這些銀行的分支機構對水泥項目支持力度往往很大,而且并不受國家政策的約束。
筆者無意否定政府與行協對“60強”企業的支持力度,但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水泥項目由于其特殊性,受到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的熱捧。因此,所謂“政府在項目核準、土地征用、貸款資金方面的有力支持”,其實際意義確實不是很大。但進入“國家重點支持的大型水泥企業(集團)”行列,對水泥企業而言,畢竟是國家其對實力、品牌乃至經營管理的一種肯定,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入“中國水泥60強”,是一件榮譽大于實惠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