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泥平臺期究竟有多遠?
發布日期:2012-08-14
來源:中國水泥網信息中心 楊琴 發布日期:2012-08-14
核心提示:在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為刺激經濟加快發展,多省市的地方政府暫時放下調結構的目標,再次祭出了基建投資的“殺手锏”。從6月到7月底,從陜西到廣東,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地方政府推出的重大項目投資總額接近了4萬億。作為投資拉動型的水泥需求,“2.0版的四萬億”的出現讓上半年一直低迷的水泥行業似乎看出了一絲興奮,水泥行業的景氣周期又要來了嗎?
在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為刺激經濟加快發展,多省市的地方政府暫時放下調結構的目標,再次祭出了基建投資的“殺手锏”。從6月到7月底,從陜西到廣東,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地方政府推出的重大項目投資總額接近了4萬億。作為投資拉動型的水泥需求,“2.0版的四萬億”的出現讓上半年一直低迷的水泥行業似乎看出了一絲興奮,水泥行業的景氣周期又要來了嗎?
可即使有這些積極的信號,瑞士豪瑞集團(Holcim)中國區總裁Ian
Riley卻依然表示并不看好未來中國水泥行業發展。日前,在中國水泥網刊登的《中國水泥還有10年巔峰平臺期?》一文中,Ian Riley表示
“中國水泥消費量將不會再有顯著的提升。目前為止,部分企業仍然看好中國水泥消費量的成長,預期會持續10%-15%的年增幅,這種高增長我們認為不大可能會發生。”而且他還預測,中國水泥行業已經處于巔峰的“高平臺,在未來10年會處于一個平臺期,基本不增不減,此后進入下行通道。”
水泥行業平臺期究竟有多遠?
文章中,IanRiley提及他得出一結論的理由,是因為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都經歷過相似的路徑。作為全球第二大水泥公司,瑞士豪瑞集團1912年建立至今已經有100年歷史,目前已是世界領先的水泥和骨料(碎石、沙和砂礫)供應商之一,在70多個國家都擁有水泥生產工廠。不得不說,背靠豪瑞百年強大的發展履歷,Ian
Riley的觀點,還是擁有一定的參考性和道理的。
從眾多已經度過繁榮時期的發達國家水泥工業歷史來看,水泥行業的普遍發展規律確實如此:在度過行業巔峰期迎來拐點之后,逐步進入平臺期。據了解,日本在巔峰期大概產能是8000萬噸,后在6000萬噸。但中國,當前的產能遠遠不止這個數字。據統計,截止上半年,我國已投產的水泥產能達到24.54億噸,而到2012年底,這個數值將達到27億噸,人均產能高達2噸。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年人均水泥消費量最高峰時也只有1噸。從這個角度推斷,似乎國內的水泥行業的巔峰期已經近在眉眼。
針對豪瑞集團中國區總裁Ian Riley10年平臺期的觀點,中國水泥網做了在線調查。調查結果顯示:69%的網民認同了Ian
Riley的說法,認為中國水泥未來10年將處于一個平臺期的說法“一針見血,警示行業”。
回望上半年中國水泥行業的形勢:需求不振、市場低迷,許多企業甚至出現了虧損。這些似乎也都印證了這一說法。莫非,中國水泥行業發展果然已經到了瓶頸期?
考慮到中國的國情,筆者認為Ian
Riley所說“平臺期”這個觀點邏輯性對,但是其他數據上還是有待考證的。首先,光從時間判斷上,似乎早了點。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區域不平衡,導致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之間的差距大,沿海東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完善程度遠高于中部和西部。這樣,中西部地區就需要大力度的基建和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而基建和城鎮化建設,這兩個因素會拉動水泥的需求。而光是中西部的建設帶動水泥行業發展,10年的時間,明顯不夠。
其次,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的是,中國的水泥行業受到政府政策、宏觀經濟發展方向的影響比較大。而需求主要來自于: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公路港航、鐵路建設、保障性住房和災后重建、農村建設等。未來10年水泥行業如何發展,這些都是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
但無論如何,中國水泥行業的平臺期遲早都會來,但究竟什么時候會來?中國水泥研究院高級分析師姜莎莎認為,受到外圍經濟疲軟的影響“十二五”期間,要想保持前十年的增長速度是比較困難的,可以預計到這些水泥需求相關的行業一定會有一個增長。因此對于水泥消費量來說不太會有止步不前基本不增不減的情況,“這種‘平臺期’可能會在10年以后才能發生”。
中國水泥網高級顧問莊詠耕在接受筆者的采訪時,也肯定說:“毋需置疑中國水泥行業肯定也會出現這一天,但判斷時間上有商榷地方。中國單就東部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來看,10年的時間差不多。”
而針對Ian Riley“平臺期”的觀點,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經濟研究會會長劉長發認為這個觀點是不對的。所謂的平臺期,是指發展速度維持在不增不減的同一水平線上。而實際上,目前中國的水泥行業依然處在一個增長期,只不過增速在逐步的減小。所以準確的說法是進入到一個增速比較緩慢的時期。
四萬億2.0是否會來?
2012年,對于水泥行業,可能注定了不會是一個平淡的年份。經濟形勢持續低迷,根據8月9日公布的7月份經濟數據來看,CPI更是創下國內30個月來的新低,而作為與宏觀經濟休戚相關的水泥行業,今年1-7月份的行業形勢也一直低迷不振。具體來看,一季度水泥行業遭遇倒春寒,價格一路處于下跌,緊接著,浙江、山東、湖北等地區較長時間的停窯,一時間水泥行業呈現慘淡的跡象。二季度,價格繼續回落。但是,恰恰是在這樣危機時刻,卻給水泥行業帶來一絲希望。
5月,政府開始加快審批速度,6月、7月,發改委繼續審批項目,每月累計審批數量更是達到了200個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們對經濟增速回升的信心。水泥需求拉動,可以說是一件大好事。在這樣的情況下,“‘2.0版的四萬億’投資計劃之說”炒得火熱。
對于這個觀點,中國水泥網高級顧問莊詠耕認為,基建拉動水泥需求,這個是水泥企業領導們繼續看好中國水泥消費量增長的原因。但是有2008年的前車之鑒,政府不會再次有這樣的刺激了。
而媒體之所以報道這么火熱,無非是考慮到2012年與2008年在經濟形勢上的相同,民間對政府救市呼聲看漲。而且此次政府項目審批的加快,也跟2008年國家的“四萬億”的投資計劃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但是,針對媒體頻繁發布的“2.0版的四萬億”之說的時候,發改委就已經明確給予了否定。5月28日有媒體報道“發改委一天審批100多個項目,引發類似‘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擔憂”。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表示,此次項目審批主要是針對保持合理的全社會投資規模,來穩定經濟增長,不太可能再來一次大規模的靠政府主導的擴大投資來刺激經濟增長。他還說:“我們主要是針對保持合理的全社會投資規模,來穩定經濟增長,要想再一次大規模的靠政府主導的擴大投資來刺激經濟增長,不太可能,因為它不可持續。”
所以,出于穩增長的需要,政府應該不會再次出臺類似四萬億投資的政策。中國水泥研究院姜莎莎也認為,此次中國政府基建投資計劃,是在“穩增長”政策下出爐的,明顯不同于2008年底和2009年初急速推出的以4萬億元為代表的一攬子“保增長”刺激計劃。
因此,依托于投資刺激拉動的水泥消費市場,要走出今年當前的尷尬局面,確實需要再費一番腦筋。
走出低迷 還有多遠?
即使四萬億的說法夸張了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政府加快了基建的投入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們對經濟增速回升的信心,也增強了水泥行業需求回暖的信心,對水泥行業來說,是利。不過,即便如此,業內人士也給行業降了降溫,行業是否能就此走出上半年綿延至今的低迷態勢,還需要理性看待。
隨著基建的批準,最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項目資金投入的真正到位。中國水泥研究院高級分析師姜莎莎說,“盡管之前發改委一時間加大項目審批力度,但項目真正落實起來難度也很大,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項目審批之后的資金落實問題是項目真正執行力度的決定性因素,如果資金到位緩慢那么即使項目通過審批也無法帶來水泥需求的拉動。”
根據之前的2008年經驗,基建項目資金的落實,除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銀行等資金融合外,可能還需要引入其他資金。而這樣的局面引起的結果很可能有:一是加重地方政府的負擔,如2008年基建導致了很多部門之間負債。二是,基建涉及的資金巨大,使得基礎建設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加重,也拉動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在GDP的比重。而這些大量的貨幣會隨之進入流通市場,通貨膨脹可能很難避免。從2008年的經驗來看,這些擔憂不是沒有道理。
“國家出于刺激經濟的需求,來加大對項目的審批,這也很可能會引起一個大的弊端:即加劇經濟失衡的程度。”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經濟研究會會長劉長發說,“現在水泥行業是外需不振,內需暫時提升不起來。現在固定資產投資連續幾年來占據GDP的比重都較重,這樣是很嚴重的現象。可能會在國家逐漸在形成了大量的產能泡沫和房地產泡沫、地方融資泡沫,這些都會影響到國家的經濟。”
除此之外,水泥行業對于基建投資的過于依賴,也值得擔憂。2008年基建刺激下的水泥需求,給水泥行業帶來一片蓬勃發展之景象。在這期間,各地的水泥企業都抓住時機,擴大生產規模,新建水泥生產線,水泥產能大幅增長。而最終帶來的就是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市場供過于求的苦果。進入2012年,水泥行業業績蕭條,急速降溫。不得不說2012年水泥行業現狀的出現,有受到政府基建投資加快的影響。而且,水泥行業要明白的是,大規模基礎建設投資不會是長期持續行為,而且力度、投入規模也不會持續很大。所以,水泥行業要想單純的依靠基礎建設來拉動需求,不可能是長久之計,也不是條永無止境的陽光大道。
“目前我國處于經濟轉型階段,經濟增速放緩也是經濟轉型期的一個特征,在轉型期需求的單方面快速增長畢竟只會是小概率事件。”中國水泥研究院高級分析師姜莎莎說。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經濟研究會會長劉長發在接受采訪時候也表示,現在的基建投資計劃,可以說是把后面的建設集中起來到這幾年之間完成,但是對于未來的水泥行業發展來說,不見得是好事。
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中國水泥行業究竟將如何發展?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城鎮化率的提高,需求也勢必會下降。行業專家、領導在采訪中均表示,未來水泥行業的需求也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我國城鎮化建設還有待完善;由于我國部分構筑物建設中就存在使用期較短的目標設定,加上規劃、施工的監管不到位以及設計上的不完善等原因,直接導致建筑更新的周期加快。
“未來水泥行業市場在資源合理配置上的基礎作用將顯現出來,優勝劣汰應是主流,行業內兼并、重組是必然的。”中國水泥網高級顧問莊詠耕這樣看。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經濟研究會會長劉長發肯定莊的觀點。他說,“水泥行業未來的方向應該是致力于建立一個合理、有序的競爭秩序,建立一個健康的市場。針對這個目標,我國的水泥行業還有很多路要走。而水泥行業的平臺期也確實會出現,但是可能會在10年之后,或者更長的時間。”另外,劉長發提醒到,在水泥行業合理、健康的秩序形成期和平臺期形成期內,必然伴隨著競爭、重組、整合,有企業要壯大,有企業要退出。“而究竟是誰強大、誰退出,需要市場去做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