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個老工業城市改造規劃出爐
發布日期:2013-04-10
來源:東方早報 發布日期:2013-04-09
核心提示:在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施10年之際,作為“十二五”專項規劃之一,《規劃》中稱:“要適應新情況新變化,在認真總結前十年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將振興工作由前期以東北地區為主向鞏固深化東北、統籌推進全國老工業基地振興轉變,把工作重點放在老工業城市調整改造上。”
4月2日,國家發改委網站透露,國家發改委會同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編制的《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已獲國務院批復。
在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施10年之際,作為“十二五”專項規劃之一,《規劃》中稱:“要適應新情況新變化,在認真總結前十年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將振興工作由前期以東北地區為主向鞏固深化東北、統籌推進全國老工業基地振興轉變,把工作重點放在老工業城市調整改造上。”
該《規劃》所涉范圍是95個地級老工業城市和25個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梳城市的市轄區,涉及全國27個盛自治區、直轄市,并在投資、財政、融資、土地等方面給予明確政策支持,包括加大資金投入,支持符合條件的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投資公司發行債券,募集資金用于組織實施城區老工業區綜合改造等。
《規劃》提出兩個階段性目標:到2017年,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重要進展,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科技創新能力得到增強;城市內部空間布局得到優化,城區老工業區調整改造全面展開;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萬元,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1億人,城鎮累計新增就業人數1300萬人,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計建設680萬套。.到2022年,老工業基地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城區老工業區調整改造基本完成,良性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為建設成為產業競爭力強、功能完善、生態良好、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奠定堅實基矗
“環保欠賬比較多”
《規劃》中所稱的“老工業基地”是指“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布局建設、以重工業骨干企業為依托聚集形成的工業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
老工業基地的基本單元是老工業城市,按有關指標測算,全國共有老工業城市120個,即上述《規劃》所涉范圍的95個地級老工業城市和25個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梳城市的市轄區。
《規劃》稱,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120個老工業城市呈現不同的發展態勢。95個地級老工業城市中,大部分發展速度加快,但發展方式仍然比較粗放,需要在更高層次上推進調整改造;少部分發展滯緩或主導產業呈現明顯的衰退特征,調整改造任務艱巨。25個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梳城市整體發展基本進入良性軌道,但傳統工業企業比較集中的市轄區的調整改造任務尚未完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善同認為,此次《規劃》出臺的背景,與2003年作出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決策時已經不同。“首先是需求,經過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現在國外市場不像以前那么好,國內的經濟增長率也不像過去那樣高速了。第二是環境問題,在節能環保這一塊,對新建項目的要求更高了,而老工業基地過去環保欠賬就比較多。現在是霧霾天氣,以后重金屬污染等其他累積的問題也會逐漸暴露出來。”李善同說,“在2003年的時候,國家對老工業基地的社保給了很大支持,當時企業人員下崗的問題比現在更為突出,主要矛盾不一樣。”
“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需要”
《規劃》指出,當前,規劃范圍內的老工業基地發展改革還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產業層次低,發展方式粗放。老工業基地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總體能耗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1.3倍,60%以上的老工業城市能耗強度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城市內部空間布局不合理,基礎設施落后。歷史形成的老工業區大多處于城市中心,生產區和生活區混雜交錯,市政基礎設施陳舊,制約了城市功能提升。三是排放強度大,環境污染嚴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強度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2倍和1.5倍,工業廢棄地重金屬污染、沉陷區等問題亟待解決。四是就業壓力大,收入水平低。城鎮登記失業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0.7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5左右,相當部分居民生活條件較差,一些 “三線”企業職工生活尤為困苦。五是國企改革相對滯后,歷史遺留問題多。一些國企改革不到位,一些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的國企改革難以推進,企業辦社會、廠辦大集體、社保費拖欠等歷史遺留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改革成本巨大。
《規劃》稱,做好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工作,有著以下五大意義: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擴大內需的需要。
李善同認為,結合“十二五”時期的新特點,老工業基地的節能減排、傳統產業改造、新興產業發展,以及新型城鎮化推進,更為重要。
“比新城建設更難”
上海市閔行區亦在《規劃》范圍內。
據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建文介紹,建國初期,國家在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時,裝備制造業非常薄弱,閔行區最有名的“四大金剛”就是電機廠、重型機械廠等4家裝備制造企業,都屬于國有企業。
“閔行的新興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改革開放后也發展不錯。另外,上海中心城區不斷往周邊延伸,作為拓展區,閔行的城鎮化速度也很快。”楊建文說,“因此,閔行的工業化在原有基礎上有很大發展,與城鎮化過程既形成了促進關系,又產生了矛盾。”
據楊建文介紹,目前,閔行一部分重工業裝備制造業已經遷往臨港新城的裝備工業園區,“搬磚頭”之后,閔行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為特色,“總的來說,閔行作為老工業基地是發展得相當不錯的。在工業化加城鎮化的進城中,老工業城市都會遇到一系列矛盾、困難、問題,幾乎是共性的,比如征地、安置、就業和社會保障這四個環節。”
李善同則表示,大部分的老工業城市規劃不鞠理,基礎設施普遍老化比較嚴重,“改造老城的任務比建設一個新城更艱巨。”
《規劃》要求,發展滯緩或主導產業衰退比較明顯的老工業城市要編制調整改造總體規劃,城區老工業區需進行整體搬遷改造的城市要科學制定搬遷改造實施方案。
根據不同老工業城市原有產業基礎條件和特征,《規劃》還對部分老工業城市傳統優勢產業發展重點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提出了明確要求。
對此,李善同強調,老工業基地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與當時的體制很有關系,因此,在振興過程中,“特別忌諱都是政府說了算”,“政府可以做出一定的指導,但還得從市場供需情況來判斷一個城市究竟如何發展。”
李善同表示,目前中國工業最大的問題就是產能過剩,甚至一些戰略新興產業也面臨重復建設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老工業基地城市的產業升級所面臨的選擇需要尤其慎重,“不是靠著政策、得到批準就盲目建設,要吸取這一輪產能過剩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