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龍:水泥工業應轉向低碳集約智慧化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實現中國水泥工業的成功轉型與發展。”近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德龍在第14屆國際水泥化學大會上表示。
過去30年間,中國水泥產業迅速發展,已占據全球產量的50%。徐德龍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其實就是水泥和鋼材產業發展的內驅力。盡管如此,中國的水泥產業目前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
一是環境壓力。在二氧化碳排放上,中國的水泥工業在各產業中位居第二。同時,每年因生產水泥導致的能源消耗占據了中國所有能耗的7%,且大多數水泥工業未能達到我國在2013年公布的新環保標準。二是產能過剩造成水泥產業開工率只有75%,與國際上認可的85%的開工率相比有很大差距。三是中國水泥企業的盈利能力、生存能力受到嚴重威脅,發展前景和方向不清楚,盈利率也在下降。
“壓力就是動力。這些問題決定了中國水泥工業轉型的方向,也是需要重點破解的難題。”徐德龍說。
他所提到的轉型方向,就是要使中國水泥工業做到環境更友好,過程更低碳,產業更循環和集約,行業更智慧。
徐德龍認為,要依靠科技創新逐步達到水泥工業轉型發展的目標。例如,推廣利用熟料余熱發電的超低溫余熱發電技術、電廠爐內精準脫硫生產高性能粉煤灰的生產技術、城市建筑垃圾的綜合回收利用技術等。
而要定量描述轉型水平,就需要有相關指標如水泥產品的低碳度、綠色度、循環度、智慧度等對其進行評測或描述。
近年來,中國單位水泥產品的低碳度逐年提高。這主要得益于3個方面:一是煅燒工藝大幅進步,二是工業廢棄物資源化水平提高,三是裝備水平進步。由于工業廢棄物資源化以及減排、過程節能等技術的應用,水泥的綠色度也在逐年提高。與其他建筑材料相比,水泥的循環度也很高。尤其是礦粉作為活性組分的廣泛應用,使水泥的循環度在2007年后飛速增長。
“但我們也應正視水泥企業之間在智慧度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同時,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們在裝備、理念和人員素質方面都有待提高。”徐德龍說。
“我們應由主要依賴投資和資源的模式轉向創新驅動發展,即通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轉變水泥工業的發展模式,將東方的整體論和西方的還原論相結合,重新認識什么是膠凝材料、什么是水泥工業,以水泥工業和相關工業的循環和集約發展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同時,以混凝土作為終端產品,延長水泥工業產業鏈,構建新型混凝土建造工程服務業,并且加速水泥工業與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通過全方位的提升改造,實現智慧化發展。”徐德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