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玉:一邊喊產能過剩 一邊不停批新項目
“關于鋼鐵等產能過剩問題,黨中央、國務院至少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要求,可是我們看到的是一邊喊產能過剩,一邊不停批新項目。” 在3月8日上午的政協經濟界別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原董事長傅成玉指出:“當下經濟運行中有兩種不同現象:上面很急很熱,總理親自督戰部署,不斷出臺促進經濟、新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基層很急,也很涼。”
以下為傅成玉部分講話實錄:
反思當下的霧霾和產能過剩,并不是今天產生的,也不是我們沒有意識到,更不是國家沒要求,而是要求得不到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就已經明確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污染少社會。17大提出減排的具體要求,然而這一時間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發展指標中,節能減排是唯一一項連續多年沒有實現的目標。
同樣,關于鋼鐵等產能過剩問題,黨中央、國務院至少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要求,可是我們看到的是一邊喊產能過剩,一邊不停批新項目,這是值得反思的現象。這都發生在全黨開展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活動后,為什么一邊學習,而客觀卻沒能按要求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科學發展觀處在指導思想層面,國家的經濟社會運行是靠現行政策和既有管理制度推動的,當現行政策和既有管理制度和科學發展觀一致時,結果就會相輔相成,當它們不同步,不一致甚至相違背時,結果出現必然兩層皮現象。
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的發展,新的矛盾也不斷涌現,影響和制約著改革深入,及黨中央政策的落實。當下經濟運行中有兩種不同現象:上面很急很熱,總理親自督戰部署,不斷出臺促進經濟、新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基層很急,也很涼。基層總的感覺是政策落不了地,能聽得見聲音,見不到行動,也就是聽到樓梯響,不見下樓來。
解決這種上熱下冷的現象,在實體經濟下行期間,尤為重要和緊迫。
原因不僅有地方政府接不住、用不好政策的問題,也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聯系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出臺關于支持民企經濟發展的文件政策,卻多次遇到旋轉門、玻璃門的現象,說明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必須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前提基礎,不轉變,簡政放權的效用是有限的,也很難持續下去。要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要把政府職能轉變列入國家改革計劃,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成為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