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證券:供給側改革調研紀要之水泥篇
短期來看,水泥價格在暴雨及G20引起的華東供需邊際改善和企業盈利訴求帶動下出現全面、快速上漲,且4季度需求將更好,漲價有望持續并向北方等地區擴散,行業基本面向上拐點確立;長期來看,水泥供給側改革開始向行政化手段傾斜,去產能正在加速推進,而市場對于水泥供給側改革關注低,存在較大的預期差。我們上周調研了長江流域某非上市水泥公司,集調研精華供投資者參考。
該水泥公司情況:地處江蘇,年產水泥900萬噸,擁有2條5000t/d、1條2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屬于行業中型水平,未上市。
【供需】7月雨季和G20限產共同壓縮水泥需求到9月份之后,四季度迎來旺季。受G20影響,8月中下旬開始至到9月6號,華東區域(特別是杭州、上海、南京)窯不能開、水泥停產,裝機工地不能施工、工程量大幅減少。
首先,供需兩端短期均受限,但對供給的影響更大一些,工期還是要趕的,需求后移但不會停,可能在9月份之后集中釋放。該公司下游需要主要來自于房地產,公司預計這塊的需求會較平穩或略有增長,畢竟南京房企的拿地熱情、管樁和新開工數據都不錯。
其次,包括國內最大水泥龍頭(簡稱H)在內的企業都在探索新的需求增量,H市場部正在調研包括南京在內的試點城市管廊和水利項目,這對水泥公司而言是比較穩定的需求增量,公司也在拓展中,不過暫未在南京看到相關項目公司啟動。
【價格和盈利】長三角區域水泥漲價條件已經具備,企業補利潤動力足,提價60-70元/噸可期。經歷了7月淡季(雨季影響運輸)后,8月需求若能略有增長,企業就有恢復價格補利潤的動力,但關鍵在于龍頭企業H的配合,當前H已經松口,其它企業在等待突圍時機,企業間抱團取暖意愿更加明顯。8月2號,沿江熟料價格已經上調20元至190-200元/噸(含稅),而水泥也在醞釀漲價中,個別水泥企業已經開始有5-10塊錢的微調。公司預計傳統9月旺季可以提價至略有盈余水平,在H的配合下,這一輪漲價可以提60-70元/噸。
【供給側改革】不同區域去產能進度有差異。
1)長江流域還未開始討論去產能的任務安排。該區域情況特殊,市場化比較成熟,區域間運輸方便(江西、湖北、重慶的產能都可以在3-7天內運過來),更不容易坐下來討論去產能。
2)四川已經開始部署去產能任務。
3)京津冀區域龍頭合并是供給側改革的典范。
4)吉林地區試點去產能已經被工信部批復,提出了明確的產能淘汰目標和集中度要求,畢竟吉林地區市場化手段去產能效果并未如大家所期許,這是行政介入水泥行業去產能的星星之火。
如何去產能?水泥行業存在兩重過剩,水泥過剩和熟料過剩。熟料集中度可以進一步提高,通過企業間兼并重組、淘汰2500噸以下產能、淘汰32.5水泥等方式。集中度提高后,大企業通過不向外供應熟料或者高價賣熟料的方式擠壓粉磨站。
這是一個方法,但很難保證持續性,供給側改革也可以再向上游走一步,控制炸藥和礦石開采量。這個辦法更直接,行政干預更強,效果也會更顯著些。
現在長江流域看到的積極變化是:有些小粉磨站已經開始在轉型其他方向了,不磨熟料改磨脫硫粉,不過這些小粉磨站的轉型比較容易,但復工也容易。
大部分熟料企業是不愿意主動退出的。首先,受限于投資回報率不高或者原有商業模式思維,他們沒有更好的實業投資方向,金峰水泥同時投資了上海的酒店,盤固水泥開發了旅游度假村,成果一般,華東第三產業發達地區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區域。第二,被拖垮的企業多是資金鏈出了問題,只要企業控制好賬款,還是可以維持正常生產和現金周轉的,銀行也接受他們的承兌匯票,不考慮前期投入的話,目前仍有超過6%的投資回報率,企業抱著一種好死不如賴活的心態。
【海外經驗】企業合并是行業趨勢,海外經驗中也借助了行政手段,去產能過程中也有小企業存活下來了。臺灣去產能經驗最后保留了2大3小5家公司,這種競爭格局已經持續8年了,其中,2大(臺泥和亞泥的市占率達到80%,3小(新大水泥、環球水泥和幸福水泥)的市占率有20%,臺灣水泥工會起到了一定的主導作用,對內劃分各家銷量范圍,多余產能只允許出口不允許內部惡性競爭,小水泥廠定價略低;對外協同抵制產能輸入。